盛夏的泰东河畔,水波潋滟,古塔巍峨。
在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的天仙桥畔,一群孩童正围着老人听“天仙配”的故事,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顺着桑梓河的流水,漫过青砖黛瓦的村落,在新时代的风里轻轻回响。
这座浸润着仙缘灵气与孝贤底蕴的古村落,先后摘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生态文化村、江苏首届最美乡村、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等桂冠,2023年3月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正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姿态,书写着盐城传统村落振兴的鲜活答卷。

董永与七仙女雕像
仙缘孝贤的文脉传承
临塔村的历史根系,深扎在泰东河的水波以及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土壤中。村落坐落在曾是古老的运盐河道和入海水道的泰东河旁,因毗邻千年古塔“海春轩”唐塔得名,这个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的村落,不仅是神话传说“天仙配”的起源地、《二十四孝》人物董永的故里,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追溯至西汉末年,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佳话在此生根发芽。抱子沟、桑梓河、卧牛汪、舍子头等村落周边49处遗迹诉说着这段传说的悠长,将神话故事刻进了村落的地理记忆。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临塔村珍贵的文化名片。
孝贤文化更是流淌在临塔人血脉里的基因。临塔村现有80岁以上老人162人、90岁以上老人19人,更有盐城市最长寿纪录保持者。长寿的密码,藏在代代相传的孝亲传统里:晚辈对长辈的悉心照料,邻里间的互助守望,让“百善孝为先”的理念融入日常。
在岁月的沉淀中,临塔村还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蒲草编织将水乡的柔韧织进生活用品,透着自然的灵气;虎头鞋上的一针一线,凝结着母亲的慈爱;民俗庙会、孝贤文化节等活动,更让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多位传承人坚守这门手艺,让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不仅如此,村里还深入挖掘孝贤文化资源,建设村史馆、孝贤馆,用老照片、旧物件、故事墙讲述临塔人的“孝亲故事”;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场手工坊,教村民学做鞋、编蒲草,让传统技艺在指尖流转。在这里,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的生活方式。
形神共塑的振兴实践
传统建筑是村落的“形”,临塔村更是深谙此道。在人居环境提升中,全村坚守“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依水而建,保留“枕山环水”的传统建筑格局,水系连通、古井密布,建筑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就地取材,用瓦当、青砖等老物件修复了8座水乡小码头,站在码头边,仿佛能听见当年董永撑船的橹声。”临塔村党总支书记沈平说,还优化烟波、晓月等四座桥梁造型,在天仙桥两侧修缮孝贤馆、复原抱子沟遗址,村里的改造让古朴之美与现代生活交融,让古韵看得见、摸得着。
“过去村里闲置房不少,现在改造成了照料中心,老人住着舒心,我们看着放心。”村民朱桂根的话道出了临塔村“形神共塑”的变迁。近年来,临塔村以“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为原则,让古村落既留得住乡愁,又过上了新生活。
“8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食堂,还有人帮着送餐,这日子比蜜甜!”82岁的村民许志南笑着说。临塔村将孝贤文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400平方米的省级示范卫生站与日间照料中心相邻,形成“医养结合”的养老阵地;为全村80岁以上老人家庭免费安装“智慧化居家安全设备”,一键报警后15分钟内必有专人上门,织密“15分钟应急响应圈”;数字化县域医共体利用无人机配送药品等物品,从东台市人民医院飞到临塔村卫生室,单程仅需8分钟……
富民强村的和美画卷
“以前靠种地,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王志敏在临塔机电产业园工作,每月收入稳定,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临塔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路径。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以临塔机电产业园为核心,村里探索出“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园区内中高端机电产业集聚,入园企业100多家,建成各类厂房超过60万平方米,匠准、欧邦等多家企业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园区实现产值达30亿元、税收超2亿元。
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机电家具、物业管理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临塔”牌商标越叫越响,“临塔机电”“临塔工贸”“孝德物业”成为区域知名品牌。村里以优质稻米、瓜果采摘为基础,建设开心农场,利用新老村庄资源,打造香蒲堂、家居馆、手工坊、奶茶店等网红打卡点,游客接待中心、村史馆、孝贤馆串联起文化体验线路,推动农旅融合深度发展。
在这里,产业与文化无缝衔接:机电产业园的工人下班后,会去村里做志愿者;农户种出的稻米,包装上印着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孩子们在手工坊学编蒲草,编出的篮子成了热销的旅游纪念品。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让临塔村从“单一农业村”变成了“多元文化村”。
东台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张亲林介绍,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收入结余达22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800元,并以“产业发展型”入选江苏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在临塔村徐徐展开。(撰稿丨丁中明 李凯迪 摄影丨顾善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