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3天,颍东区新乌江镇乌江村的桑长修老人将迎来103周岁生日。这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如今虽已步履蹒跚、视力渐衰,却仍清晰记得烽火岁月中的每一段时光。近日,记者随同志愿者来到老人家中,听他讲述那段用热血书写的青春史诗。

桑长修敬礼
懵懂少年从军路:
“打鬼子,为老百姓”
百岁老人桑长修虽对眼前人事有些模糊,但谈及参军往事,他浑浊的眼睛里立刻泛起光芒。
靠着小孙子桑佳豪当“翻译”,老爷子将那些深深刻在脑海里的战场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时候家里穷,不懂啥大道理,就知道鬼子坏,专杀咱中国老百姓。”
1945年1月,村里征兵的消息传来,20岁出头的桑长修被编入当时的东楼乡政府武装。经过简单训练后,他被送往阜阳师管区,补入于学忠部51军113师补充团(后改编为337团)1营2连。面对有人“怕当炮灰”的退缩,桑长修却斩钉截铁地说:“怕啥?咱是去打鬼子的!为的是咱老百姓!”几天前还在田间劳作的青年,就这样穿上军装,扛起了钢枪。
刺刀见红卫家国:
“杀得那叫一个痛快!”
新兵训练结束后,桑长修随部队开赴河南固始县飞机场,两个月后折返阜阳。返程途中,部队遭遇日军。因装备简陋、缺乏经验,部队只能撤退。“憋屈啊!”老人回忆时仍难掩遗憾,“身负国仇家恨,可装备和经验都比不上人家,没能好好打一场。”
不久后,部队奉命围攻驻马店一处日军碉堡。“里面也就30多个鬼子,我们营虽然武器装备比不上人家,但靠着精准射击,一个多小时就攻下来了!”桑长修说,进入碉堡时,几名日军仍试图反抗,他举起刺刀冲上前,“连续捅倒了两个鬼子,杀得那叫一个痛快!”后来,桑长修和部队返回到阜阳西边的一处老河口驻扎。没多久,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鬼子投降了!以后再也没人敢欺负咱们了……”老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沸腾的时刻。
坚定不移跟党走:
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抗战胜利后,桑长修本想解甲归田,内战却骤然爆发。“打鬼子没得说,给反动派当炮灰,我不干!”从那以后,桑长修就瞅着机会准备离开所在部队。1947年末,部队驻扎江苏涟水时,他毅然脱下军装,踏上返乡路。
返乡途经解放区时,桑长修遇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一位首长对我说,不跟反动派打仗是对的,但要先把他们打倒,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就这样,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后编入华东野战军12纵队35旅103团炮兵部队,投身解放战争。
1948年,桑长修参加济南战役、淮海战役;1949年4月,他随部参加渡江战役;同年在徐州水口战斗中,身为突击班副班长的他左小腿被机枪击中,仍带伤冲锋,所在班荣获集体三等功,他个人也荣立三等功。1949年9月,桑长修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美援朝铸忠魂:
“咱的炮,照样能把敌人炸飞”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桑长修编入志愿军炮兵17团,成为一名入朝参战的战士。“这时候,咱们也有自己的大炮了!”老人骄傲地说,刚入朝时,部队用的都是8匹骡子拉的日本产“三八式野炮”,虽与美军有差距,“但一炮下去,照样能把敌人炸飞!"
在朝鲜战场,桑长修先后参加了长津湖、上甘岭等战役,多次英勇负伤:右小腿三处中弹,头部和左眼被弹片击伤,至今体内仍有残留弹片。因战功卓著,他荣获抗美援朝战役勋章,并再次获得集体三等功和个人三等功。
1954年,桑长修复员返乡,曾任东楼大队民兵营长,1959年响应号召支边,1962年回乡务农。他与老伴王传英育有6个子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战伤后遗症,老人听力不佳,老伴偶尔大声说话,他总是呵呵一笑,“听不清,就当夸我呢!”

桑长修获得的荣誉勋章
百年见证强国梦:
“党领导得好,国家越来越强盛”
“还是共产党好啊!”采访中,桑长修老人反复念叨,“要是没有共产党,我这个当初连饭都吃不上的穷小子,咋能活到这么大岁数,过上现在这么好的日子?”谈及如今的生活,老人语气铿锵:“现在国家强盛了,谁再敢来欺负咱,保管叫他有去无回!”
阳光下,老人胸前的勋章虽已褪色,却映照出一名老兵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编后语
硝烟散尽处精神永传承
当桑长修老人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百岁老兵的生命印记,更是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过程。
历史的接力棒总会传到新一代人手中。先辈用牺牲换来的“好日子”,正是需要我们用奋斗去守护的“新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朴素的认知里,藏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永远相信奋斗的力量,永远铭记肩头的责任。
当年轻的臂膀扛起历史的重托,当青春的力量汇入时代的洪流,我们必将在先辈开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因为我们深知:对先辈最好的致敬,就是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辉煌。
全媒体记者 任刚 实习生 刘苏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