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低、腹痛、多动等,警惕铅中毒

时间:2025-07-11 17:26:00

□记者 安伟 张馨月

日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铅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据新华社兰州7月8日电,7月8日甘肃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培心幼儿园251名幼儿中,血铅异常233人、正常18人。

经侦查,幼儿园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经检验,查获颜料含铅(包装明确标识不可食用)。据警方介绍,如此荒诞之举,始作俑者的初衷竟是“进一步扩大生源,增加收益”。

当“颜值经济”催生的畸形“颜值至上”审美彻底击穿食品安全底线,当彩绘颜料被明目张胆地用作儿童食品着色剂,这起事件再度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调查通报:彩绘颜料竟用于食品制作

7月8日上午,甘肃省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了当地幼儿血铅异常事件的调查结果。

截至7月7日晚10时,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251名幼儿已全部完成检测。根据血铅标准认定,血铅异常233人、正常18人。培心幼儿园相关联的渭北幼儿园、慈爱幼儿园、蒙迪爱幼儿园的采样检测结果均正常。目前,有关部门已组建专家组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经对食品留样等223份样本进行检测,221份样本检验合格,培心幼儿园2份样本检验不合格。一份为早餐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一份为晚餐留样的玉米卷肠包,两份留样的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污染物限量0.5毫克/千克的标准。

经侦查,幼儿园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同意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彩绘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7月3日凌晨,公安部门将其藏匿的剩余颜料查获。经检验,查获颜料含铅(包装明确标识不可食用)。目前,公安机关以涉嫌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将朱某琳、李某芳等8人依法刑事拘留,对另外2人依法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

7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调派3名专家赴甘肃开展指导救治。同时,组建由国家以及甘肃、陕西、湖南、重庆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天水市派出工作组赴西安,保障在陕西就诊幼儿的检测治疗工作。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确定相关医院为市级定点救治医院,对有赴外省就医意愿的幼儿家庭,开通绿色通道,提供转诊服务等保障。截至目前,已有201名患儿入院治疗。

通报指出,将对所有患儿开展免费医疗救治,逐人建立血铅浓度检测健康管理台账,持续做好一对一医疗服务保障,确保每一名患儿早日康复。

对监管失职、渎职的人员,纪检监察机关已启动调查程序,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问责。

家长提供的检测报告照片 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事件核心:工业颜料添加的违法性

铅为重金属污染物,是公共健康领域最受关注的有毒化学品之一。摄入过量铅,可能导致贫血、胃疼、腹泻、失眠等症状,会对幼儿的神经、智力造成损害。食品添加剂原则上是不能使用铅的。

记者全文搜索(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没有一处提到“铅”。据了解,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铅含量有严格限制。根据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含铅的添加剂已被明确禁止使用。

一位市场监管人员解释,铅作为一种有害重金属,属于食品污染物,在(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对各类食品的铅含量做了明确规定。但这种污染物的定义是“食品在从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和兽医用药)、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直至食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或由环境污染带入的、非有意加入的化学性危害物质”。食品铅含量超标,会严重危害人体特别是儿童或孕妇的身体健康,情节严重的,通常以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这种污染,通常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无关。而培心幼儿园的负责人和厨师却将包装上明确标注着“不可食用”的颜料,添加到了孩子们的食物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工业原料(如工业明胶、工业颜料等)未被列入食品添加剂范畴,任何食品生产环节使用均属违法。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医生解读:儿童铅中毒的高风险性

据媒体报道,儿童铅中毒防治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学教授颜崇淮介绍,普通幼儿园孩子的血铅应在20微克/升左右,其他如接触灰尘、被动吸烟等,血铅最多升高至50微克/升,“如果不大量摄入铅,血铅很难超过50微克/升”。

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河南省职业病医院)中毒医学科主任刘淑珍。据她介绍,儿童诊断铅中毒分为高铅血症阶段与铅中毒阶段,若连续两次静脉血铅值在100~199微克/升为高铅血症,≥200微克/升为铅中毒。

“儿童血铅水平往往比成人更高,这与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刘淑珍说道,一方面,儿童肾脏排铅能力低于成人,铅更易在体内蓄积;另一方面,孩子脏腑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毒性损害的抵抗能力较弱。此外,孩子的手部卫生习惯不佳。当接触到如书本中的油墨、五颜六色的劣质玩具等含铅较重的产品后,若未清洁洗手就进食,铅易通过消化道吸收。此外,有些偏方误区也是家长容易让孩子铅中毒的原因。

“若发现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需警惕铅中毒的可能。”刘淑珍表示,铅中毒主要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同时还会使孩子出现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贫血。当孩子出现上述表现时,建议及时进行微量元素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日常预防铅中毒,洗手很关键。洗手不是冲冲就完事了,一定要去揉搓,用洗手液或者肥皂进行揉搓清洗。”对于预防铅中毒,刘淑珍特别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她表示,一定要在吃饭前认真洗手,使用“七步洗手法”可以有效祛除附着在手上的铅。她还建议家长定期为孩子修剪指甲,优先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玩具、衣物等儿童用品,避免色彩过度鲜艳。

此外,需注意饮食调整,多摄入牛奶、瘦肉、绿叶菜。对于一些色彩尤为鲜艳的蛋糕、零食,还有商家以噱头推出的“荧光棉花糖”“网红奶茶”等,尤其注意避雷。

筑牢防线:食品安全需刚性制度守护

事件曝光后,涉事人员“拿彩绘颜料做儿童食品”当招生卖点的荒诞操作引发舆论震怒。

近日,国务院食安委印发《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同步上线“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以“内部吹哨人”机制激活全民监督: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技术加密保护知情人信息;线索“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举报人可实时追踪进度;监管部门定期分析数据,精准打击行业“潜规则”与区域风险,实现靶向治理。目前,公众可通过总局及地方官网登录系统,有效举报将获奖励。

从校园到市场,从基层监管到全民参与,需要刚性制度守护我们每只碗中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