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陇原大地生机勃发活力奔涌

时间:2025-05-23 05:26:00

看,陇原大地生机勃发活力奔涌

——甘肃深化国企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光明日报调研组

从陷入巨亏泥潭处在破产边缘,到重返中国500强,再到重新成为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个老国企,在浴火重生后续写着新的辉煌。

而这,只是甘肃国企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甘肃的现代工业诞生于“一五”、成长于“三线建设”时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如何让老国企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勇立潮头,甘肃的做法是:改革,持续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牢记殷殷嘱托,甘肃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增强企业效益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全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生产力,让国资国企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连日来,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穿梭在陇原大地的厂房车间中,感受国企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动能。

甘肃水务投资集团运管的引洮供水工程渭源县峡城乡受益区。资料图片

“老树”发新枝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甘肃德福新材料公司铜箔生产车间,调研组看到,全自动设备高效运转,铜箔如蝉翼般轻盈下线,智能物流车穿梭不息,将成品送往全国各地。

“你们猜猜这批铜箔的厚度是多少?”企业负责人张涛卖起了关子。“4.5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但抗拉强度可达750兆帕以上。”张涛揭晓了答案,“这种铜箔是制造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

这家企业,是白银有色集团“牵手”民营企业江西九江德福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的。借助这一合作,白银有色集团这棵“老树”,发出电池级高档电解铜箔这一“新枝”,不仅将原料优势转化成了产品优势,还在拓展高端制造业和新能源配套产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1954年建厂的白银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加剧等原因,深陷亏损泥潭。2008年,白银有色集团引进战略投资启动股份制改造,并于2017年登陆A股整体上市,重新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脱胎换骨后的白银有色集团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力,攻克新型白银炉、新型焙烧炉、复杂铅锌矿伴生金属综合回收等一批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研发出超长冷凝管、超微细电磁线等高科技、高附加值新产品达30多种,近三年生产经营屡创新高,在行业的影响力持续增强。

“甘肃的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和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新兴产业体量小,规模化、集群化程度不够,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等结构性问题,成为制约全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甘肃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闫志恒分析说。

甘肃科技集团兰州助剂厂库管员在罐区巡检。资料图片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程中,甘肃改旧育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一些老牌国企源源不断地发新枝、萌新芽。

调研组在金川集团镍钴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见到了传说中的“手撕镍”(超薄纯镍带材)。现代化的厂房里,只见厚重的镍板经过大型辊轧机反复碾压,就变为超薄纯镍带材,厚度仅有0.05毫米,还不到A4纸的一半,用手轻轻一撕就能撕破。

多项技术攻关,多道工序锤炼,厚重的镍板“摇身一变”成为“手撕镍”,身价倍增。金川集团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实现量产,成功销往海外。

如今,在金川集团,40%的铜转化为深加工产品,60%的钴用于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33%的铂族金属转化为新材料,精深加工产品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比超五成……这得益于金川集团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改革。自2019年以来,企业连续6年进入世界500强,发展势头良好。

改革催发“新枝”的,并非金川集团、白银有色集团两家。近年来,甘肃推动14户省属国有链主企业围绕26条细分产业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初步打造综合能源、冶金有色等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近两年,甘肃省属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带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6.5%,支撑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凸显。

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高精铜带事业部生产车间。张俊成摄/光明图片

破局引蝶变 推进专业化整合重组

初夏时节,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内,各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

在兰州助剂厂,调研组看到,落成的一期项目满负荷生产,60多个品种的产品供不应求;二期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计划年底建成投产。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校办工厂,蝶变成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兰州助剂厂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维柏坦言,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红利。

兰州助剂厂1966年诞生于西北师范大学校园内,是国内第一家有机过氧化物专业工厂。2017年,在甘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兰州助剂厂整体并入新组建的甘肃科技集团。

这棵整合7所省级转制院所的“新树”,如何才能快速成长?甘肃科技集团的回答是:聚焦做专做强,建机制、强研发、拓市场。在其支持下,兰州助剂厂完成了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入驻兰州新区化工园区,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企业人员没有增加,产值增了两倍多!”李维柏说,目前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去年企业已经启动了上市准备工作,有望今年获得突破。

在改革进程中,甘肃强化横向合并、纵向联合及内部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甘肃省政府国资委企业改革处处长孙岩辉介绍,全省近年来完成15组38户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相关省直部门和单位监管的58户企业3100多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注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数据信息、中医中药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了专业化整合重组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有效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

在新组建的甘肃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组也发现了同样的蝶变故事。企业甩掉了历史包袱,正以昂扬的姿态迈上新征程。

长期以来,受水利工程建设期长、资金投入大以及水价倒挂等因素影响,水务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发展受阻。为破解这一难题,2023年11月,甘肃对原水务投资公司和水利水电工程局公司整体重组,成立新的甘肃水务投资集团,大力支持其化解历史债务,推动其坚定不移走上市场化改革之路。

改革率先从管理体制上发力,原有的25户供水企业被整合成4个区域公司,内设机构减少33%,3000名员工竞聘上岗,全集团建立“一企一策”“一岗一薪”的目标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

短短一年时间,企业完成实质性整合融合阶段任务,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供水保障能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捷报频传。“去年,我们实现营业收入总额50.3亿元,同比增长23.86%,同比减亏8200万元,如期实现资金平衡目标。”甘肃水务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邓蔚信心满满。

以整合重组为契机,甘肃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企业通过合并同类业务、压缩管理层级、市场化出清等方式,优化组织体系和内部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541户省属亏损子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国有企业的活力效率显著提升。

调研组注意到,在甘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成为常态。

甘肃省政府国资委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抓手,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目前,省属企业超过80%的管理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在省市国有企业集团实现全覆盖,“揭榜挂帅”“赛场选马”等竞争机制正逐步推行开来。

科创添动能 提升核心竞争力

走进兰石集团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专业制造焊接一车间,焊花四溅,一台台焊接机器人正挥舞手臂,分别在一个个直径约50厘米的弯管内进行内壁堆焊作业。

“这个弯管焊接,需要15公斤镍基合金焊丝。三层焊下来,要连续不间断工作20个小时,如果像以前一样靠人工焊,很难做到。”车间主任吴楷戴着护目镜一边检查焊缝,一边介绍,现在通过数字化改造,一个人可以轻松照看五六台焊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

“是科技创新,让兰石集团这棵‘大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扎根。近三年我们实现了136项科技成果转化,订单超36亿元。”在企业展厅里,兰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民细数近年来科技创新的成果:兰石集团研发制造出N08810和N08120镍基合金高端产品,自主研发的98兆帕、50兆帕高压气态储氢系列容器等,均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甘肃电投集团新能源集中监控智慧运营中心,调研组看到了另一番场景。“瓜州北大桥第四风电场运行正常,未来4小时发电功率可达80%以上。”值班长田云正盯着满屏的数据分析研判,与负责绿电现货交易的同事沟通信息。

“我们这套系统实现了对甘肃电投河西7个风场、10个光伏电站的远程控制、监测、运维,风机主控系统智能变桨、智能动态风能捕获、风向偏差校正实现智能并网控制,机组可利用率提升至99.57%。”田云说。

“这一中心的控制‘大脑’在哪儿?”调研组好奇地问。田云说:“在‘紫金云’。”早在2018年,甘肃电投集团就利用绿电优势在甘肃金昌动工建设了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截至2024年年底,产业园达到5000个机柜服务能力,机柜上架率达到90%,用能100%使用绿电,一个个数据在20毫秒之内传输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繁复的流程、复杂的工艺、严格的参数……在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中控室,这一切尽在智能运行系统的“掌握”之中。

“这是我们公司2022年建成投产的年产6000吨电子级氟化锂生产项目,通过智慧生产系统,可以远程实现对工艺流程、参数调整、生产安全、人员定位、环保跟踪等多方面的控制,控制中心与生产车间可以实现实时联动和高效绿色生产。”白银中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董海鹏说。

在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中,甘肃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实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支持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向新提质。

近三年来,甘肃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5%,2024年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9%,带动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创新联合体8个,攻克医用4N5无氧铜制备、高温镍基合金制造等44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

甘肃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吴万华表示,甘肃将坚持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战决胜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力推动国资国企成为坚决执行重大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的坚实力量。

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甘肃省聚焦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走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探索形成了一些可学习借鉴、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也为全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根本保证。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实践证明,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到全过程,将党建工作纳入国企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国资国企力量更好凝聚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落实。

持续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国有企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有效破解国有企业发展瓶颈、提升发展质量、塑造发展优势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必须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聚焦主业、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立足特色和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夯实国有经济根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国有企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更深更广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考核奖励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夯实国有企业的制度根基,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动力的关键举措。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践证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各类资金共同参与的研发投入格局,完善“企业出课题、院所搞攻关,院所研发成果、企业承接转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围绕核心技术、原创技术展开攻关,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尚杰、王冰雅;甘肃省委政研室一级调研员王禹皓;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教授、甘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范景鹏)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