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综治部门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巧用网格化服务管理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这两个关键抓手,持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筑牢基层平安建设根基,通过“1+2+N”模式,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让治理效能有度更有力。
以村(社区)为基础,科学划分基本网格单元,将党建、社保、综治、应急等多项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在此过程中,积极推动警网深度融合,创新建立“警格+网格”“双共+双联”“融合+考评”机制,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达到“1+1>2”的良好效果。据统计,目前,全市共设有8020个网格,涵盖2608个社区网格、4351个农村网格以及1061个专属网格。在市级层面,市综治中心严格遵循“日巡查、周分析、月研判、双月通报”的工作机制。每月形成吕梁市社会综合治理情况分析报告,呈递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及时向相关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此外,每月针对“零上报”事件的网格员进行提醒,强化督促指导力度。县级层面则着重完善网格员的选配、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构建奖励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有效避免重大隐患与极端事件发生的网格员,依据50-5000元的标准给予表彰与奖励。而对于连续零上报、考核不称职的765名网格员予以解聘,充分激发网格员队伍活力。
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并全力抓好调解员队伍建设。全市共配备8394名网格员,其中社区专职网格员1687名、兼职网格员1463名;农村专职网格员594名、兼职网格员3586名;专属网格员1064名。通过构建“网格长+网格员+网格辅助员”的团队架构,全面实现“一格一员”,让网格员“报大事、办小事”成为日常工作的常态。全市现已建成136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4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346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31个个人品牌调解室,达成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的全覆盖。按照乡镇(街道)不少于2人、村(社区)不少于1人的标准,足额配备专兼职调解员,目前共有6700名调解人员,其中专职调解员807名,兼职调解员5893名。调解员队伍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坚实力量,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工作扎实不扎实,制度是保障。我市出台多项制度,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保障。制定并下发《贯彻落实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全体会议精神任务清单》,提出涵盖优化网格治理单元、明确网格职责、规范网格管理服务事项等9方面重点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与完成时限,为网格治理提供清晰指引。聚焦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陆续出台《吕梁市全科网格服务管理实施意见》《吕梁市网格员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科网格准入事项的通知》等文件,完善首问负责、分流指派、协调催办、分级培训等工作制度,以制度机制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化。聚焦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制定《吕梁市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人民调解案件补贴办法(试行)》等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着眼基层力量提质赋能,下发《关于加强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履职的通知》,明确政法委员的职责权力;建立法官包乡联村工作机制,设立151个法官工作站(室),扎实推进诉源治理;健全市县乡三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重大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整合部门资源力量,协调推动矛盾就地化解,有效防止社会矛盾涌入信访渠道。2024年,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30248件,化解29068件,化解率96.10%,信访总量同比下降8.4%,特别是初次信访事项同比下降51.86%,比全省多下降19个百分点。
“1+2+N”模式看似简单,实则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一张网网住的不仅仅是民生事宜,更有治理实效;两支队伍和多项制度在基层治理中靶向发力,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为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冯海砚)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