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抗战记忆③丨太行燃烽火: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豫北

时间:2025-08-12 09:25: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编者按:

铭记不仅为了回望,更为了照亮前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太行山脊的弹痕、洹河两岸的回响,仍在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从屈辱到挺立的壮烈征程。8月6日起,《安阳日报》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联合推出“山河壮歌——安阳抗战记忆”系列报道,回望那段历史,为英雄立传,为山河留证,为未来铸魂。


张国生(右二)讲述八路军主力挺进豫北的历史

山河壮歌——安阳抗战记忆③

太行燃烽火: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豫北

安阳融媒记者 刘剑昆 文/图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太行抗日第四游击支队进驻林县北部地区,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和党组织,在井头村等十几个村庄成立了党支部。1938年6月,陈赓率领129师主力部队386旅挺进豫北,广泛发动群众,奋勇打击敌人,为在林县、安阳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8月5日,在林州市任村镇任村,林州市研究抗战历史的学者张国生向记者讲述豫北抗战的故事。

任村镇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带,是革命老区,素有“红色古镇”之誉。八路军在任村设立了豫北办事处、德兴货栈,在石岗村兴建了八路军造枪厂,在盘龙山村兴建了“红色粮仓”,在南荒村兴建了八路军医院……抗战的烽火曾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抗战的故事流传至今。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任村设立了豫北办事处,由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直接领导,左权牺牲后由滕代远领导。办事处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在敌占区开展统战工作,二是搜集敌占区情报,三是打通太行根据地通往冀鲁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线……”63岁的村民张伏生担任义务讲解员,经常向来这里开展红色研学的团队讲述抗战故事。

抗战时期,张伏生的爷爷是中共太南地委的一名联络员。受家庭影响,张伏生从27岁开始便自发搜集抗战时期八路军散落在民间的抗战史料及实物。他说:“我搜集了3000多件抗战实物,希望年轻人能够铭记历史,将红色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安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朱颖介绍,1938年,继陈赓率主力部队挺进豫北之后,陈再道、王新亭、杨得志3位将领又率军在漳河以南、安阳、内黄、汤阴、浚县、滑县等地区发动和指挥了漳南战役,歼灭伪军李台部1000余人、扈全禄部1400余人。八路军在安阳县、汤阴县东部建立了抗日县政权,这是豫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县政权。

为了便于开展豫北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斗争,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于1940年3月在任村镇白家庄村成立中共豫北地委,领导林、安、汤、淇等豫北8县党的地下组织。1943年9月,中共太行七地委、七专署和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建立,以林南为中心,包括汤阴西部、汲县(今卫辉市)、淇县、辉县等各一部分的太行山东南部抗日根据地形成,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和独立。

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战时期,豫北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与全国抗日军民一起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豫北人民始终团结协作、砥砺奋进,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太行山中,“扁担精神”、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光耀大地,催人奋进。林州市敢教日月换新天,劈山修建“人工天河”,又塑天堑变通途,连续4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4年经济增速达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升至河南省第四位。

在洹河、汤河、卫河浸润的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崛起,四通八达的交通更张扬着豫北强劲的发展活力。8月4日,安阳红旗渠机场迎来了今年的第十万名旅客,客流量实现了新飞跃。这座年轻的机场自2023年11月通航以来运营能力持续提升,航线网络布局持续优化,豫北地区区域航空枢纽功能逐步显现。

从八路军主力挺进豫北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80多年跋涉求索,豫北正以精神为轴、以“两高四着力”为纲,绘制出一幅宜居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