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廊坊游客专门开车来保定打卡驴火拿铁。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梦妍 李全 摄

瞻岳文创店的特色文创。
□本报记者 徐曼
“禁止蕉绿”字样水培香蕉、带幽默文案的“打工人立牌”、《小马宝莉》等IP的卡片、Jellycat的毛绒玩具、文创产品冰箱贴、虚拟世界的AI陪伴……近几年,不少样式奇特的创新产品成为网络爆款。而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点——满足了消费者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已成为当下市场消费的核心风向。“情绪消费”逐步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带来更多新场景、新业态。
如今,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场“心灵按摩”、一剂“情绪解药”。
情绪价值成新的消费力
日前,在保定西大街瞻岳文创店内,工作人员把毛绒版“板肠”和“焖子”夹进造型可爱的“火烧”,一份毛绒版全家福火烧新鲜出炉。这一套流程把游客的情绪价值拉满,受到不少好评。
据报道,这家文创店的货架上堆满了300余件趣味文创产品,保定美食正成为新的文化符号,为消费者带来多样消费体验与乐趣。
据中建文旅西大街运营负责人介绍,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他们把情绪价值嵌入消费体验中,无论是外形可爱的毛绒文创,咖啡与驴肉火烧跨界搭配的饮品,还是沉浸式传统文化手工体验课程,都能让游客在消费过程中不断获得新奇的情绪体验。
近年来,人们对于文旅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不仅追求性价比,更加注重“心价比”,情绪价值不断解锁新场景。情绪价值已经是一种新的消费力,“为情绪买单”成为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情绪成为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近三成受访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消费者们所追求的已超越商品本身,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寻找那份独特的慰藉。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于是,这些能够满足他们情绪需求的服务和商品应运而生。
“情绪商品”种类花样多
如今,市场上早已出现各式各样的、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的“情绪商品”。有实体商品如“禁止蕉绿”水培香蕉、“放青松”盆栽香松为代表的“谐音梗”桌面绿植,萌萌的“无边抱枕”和带幽默文案的“打工人立牌”,各种玩偶、手办、盲盒等IP产品。还有虚拟服务如“考试加油包”“情感树洞”等,可谓是花样繁多。另外,具有广泛需求的文化旅游消费,也是情绪价值引领的重要领域。
不难发现,这些看似无实际功用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生活的“调剂品”,对商家来说是新机遇。
小红书搜索数据显示,近三年,香薰、助眠、潮玩、棉花娃娃、绿植等和情绪相关的笔记发布量同比增长超过400倍。淘宝数据显示,2024年,为情绪价值和兴趣买单成为年轻人消费的首要理由,定制类热销商品中,手绘头像、无边抱枕、打工人立牌等产品成交增幅超过50%。
据《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显示,中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情绪经济正从边缘走向主流。可以说,当代人的代偿需求,正催生出万亿级市场。
情绪消费需求增长,推动了“谷子经济”(是指围绕二次元文化IP衍生出的周边商品经济。谷子经济主要涉及漫画、动画、游戏等IP的周边商品,如徽章、卡片、挂件等)走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89亿元。
此外,情绪消费升温,也开启文创新蓝海。如天宫藻井冰箱贴,助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游人如潮;“蒜鸟”玩偶,带火武汉方言;凤冠冰箱贴,以超高“颜值”火爆出圈……展现出文创产品的魅力与市场潜力。
情绪经济“悦己”应有度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这样总结“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指新时代人群。Z世代,也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年轻人的消费心态:“千金难买我乐意”。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润喜介绍,年轻人追求的“情绪”不仅包含解压、松弛、疗愈,还包括真诚、陪伴,这些服务和商品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丰富了体验感。
在专家看来,情绪经济可归为“悦己经济”,但和买漂亮衣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类消费本质上是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或寻求沟通,最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由使用价值向精神价值拓展,由购买商品带来的愉悦心情、舒缓情绪等附加价值成为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购买商品满足自身情感需求愈加重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其所附带的情感共鸣、情绪反应及精神满足等。
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孕育出新的消费形态。一些情绪消费产品借助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予消费品更加个性化的情感联结和符号意义。
在石家庄市裕华区祥泰路的尔尔音声疗愈空间内,30余名市民闭目盘坐在星空投影下,跟随音乐治疗师的引导轻敲颂钵,低频音波在空气中共振,白领王薇眼眶微红地说:“工作焦虑时,这种声波按摩像给大脑做了SPA。”除此之外,场馆还推出了一系列诸如手碟鼓点疗愈、古风疗愈等课程,让客户在音乐中找回心灵的宁静。场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年以来,这类结合音乐疗愈的课程预约量大幅增长,九成参与者为25至35岁职场人群。
此外,一些情绪商品还体现出明显的数字性。近年来,“AI心理陪伴师”“AI情感咨询师”等虚拟服务在网络上走红。这些产品服务更便捷、私密,被网友称为“电子闺蜜”“电子伴侣”。
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比如不合理收费、缺少品质把控等。专家指出,“情绪商品”也是商品的一种,在包容新生事物的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虚拟情绪产品市场的监管,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相关专家提醒,作为消费者,在享受情绪消费带来的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应增强辨别能力,理性对待情绪消费品,比如,在购买线上的虚拟产品时,要注重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比如户外运动等,以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式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作为商家,要坚守底线,注重自身能力建设,适应消费变化趋势,既要有短平快的项目,也要坚持长期主义,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上建立核心竞争力。持续激发情绪消费,需要商家不断提供情感互动、文化体验,同时也要重视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情绪经济”的“流量”转化为“留量”。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