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清,江豚逐浪”,近日,武汉市生态主题报告会透露,“微笑天使”江豚已经在长江武汉段金口、天兴洲、双柳三个水域形成固定种群,武汉江豚“安家”的背后,是长江生态系统整体向好的缩影。
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涵养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因为对水环境要求较高,因此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更被视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其种群数量的增减,直接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优劣。
回溯过往,长江江豚曾面临严峻生存危机。数据显示,自20世纪 80 年代起,其种群数量持续快速衰减,1991 年尚有 2700 多头,2006 年不足 1800 头,2012 年降至 1045 头,2017 年更是仅余约 1012 头;直至2023年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才止跌回升到1249头!如今,宜昌葛洲坝下、黄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和江苏的部分江段,江豚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武汉过去分布空白区的江段,更是经常看到“江豚逐浪”的喜人情景。
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得益于我国正在推进的长江大保护战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提出,长江沿江省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
武汉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一直致力于长江大保护工作。近年来,武汉“壮士断腕”推进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全面整治1842个排污口确保“一江春水向东流”,腾退岸线50公里,建成生态滨水空间80.7公里,长江两岸绿意盎然,武汉段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Ⅱ类。正是这样的生态改善,让对环境敏感的江豚,从“偶尔现身”变成了“长期定居”。
更可贵的是,武汉的江豚保护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社会共治”的合力。科研机构建立江豚观测站,志愿者组建“江豚守护者”队伍,甚至市民在江边散步时发现江豚,都会主动记录、上报。这种“人人关心江豚、人人参与保护”的氛围,让生态保护从“政策要求”变成了“市民自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江豚频频现身,不仅是一个物种的“重生”,更印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力量。
如今,江豚的“微笑”已成为武汉生态名片的重要一笔。但保护之路没有终点,长江航运繁忙、水域污染潜在风险等挑战仍存。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推动科研力量与民间保护力量深度融合,让“江豚安家”从“阶段性成果”变成“永久性常态”。
人与江相拥、江与城共生的故事,在长江生态保护的实践中不断续写新篇。江豚的欢跃,是长江生态恢复的最好证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画卷。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人与江豚的“美丽故事”将会持续上演,长江的生态答卷也将愈发厚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沙(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