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以才丰产结硕果 稻香浓郁溢三湘

时间:2025-07-14 11:05:00

姜碧华

今年,湖南早稻播种面积达1819万亩,得益于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早稻集中育秧措施到位,全省早稻灌浆结实情况较好,丰收已成定局。

晴空之下,乡间田野,金色稻浪随风涌动,浓郁稻香让人心生欢喜。“收割机”抢收硕果,“插秧机”抢种“希望”,和美“湘”村处处繁忙景象。“双抢”时节,安仁县23万亩早稻增产增效迎丰收。喜从丰产来,农民的喜悦其实很简单,春天的播种、田间的管护,忙碌过后,期待的是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粮食作物的丰产,既靠天吃饭,也靠人来实现。实现作物的丰产,并是一项不简单的活计。就拿育种来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需要一代又一代作物科研工作者传承接棒,精心呵护“一株苗”。为让作物适应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湖南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种质资源丰富和人才集聚优势,组建“农业院士天团”,众多作物学科研究院士专家坚持“高产与优质并重”新理念,率先引进现代农学理念,通过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科学选育新品种,“基因组学”“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改良作物性状,推动研究出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等作物的适应性栽培技术。对作物耕种技术的应用而言,结合大数据、无人机遥感、智能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实现精准栽培和数字化管理,让小小一颗种,从原先野蛮生长转向高产、优质、绿色、生态茁壮成长。

“良种”“良法”,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推动农民丰产增收的关键所在。而农作物的旺盛生命力,则来自于持续的科研创新。科研创新,离不开专家人才支撑,将智力成果“种”在地里、“长”出硕果。不论是种业高地建设,还是水稻栽培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三定”栽培技术的提出,抑或是无人机遥感、AI图像识别等现代化农技设施设备的应用,背后是无数专家人才用脚步丈量乡村、蹲守田野,用汗水浇灌良种、试验良机良法的辛勤成果。“只要身体允许,只要农村需要,我随叫随到”,这是2024年湖南农业大学老科协会长杨仁斌老教授接受采访时,一语道出的深厚乡土情怀。有情怀、有本领,用其所学反哺和美“湘”村发展,这何尝又不是“新农人”该有的模样?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激发人才的情怀与本领,光靠“喊口号”“画大饼”是行不通的,得有实打实的真举措、硬办法。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既要在政治引领上强化对人才引导,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为契机强化人才一心向党、忠诚为党情怀,也要在政策机制上保障人才待遇,通过政策供给、科研管理、服务配套等举措放权松绑,营造有利于农业人才汇聚的良好氛围,更要关心关爱青年人才成长,通过专家研修、学术沙龙等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发挥更多农业领军人才帮带培养作用,推动更多有志于农业发展的青年人才在交流研讨中强化思想碰撞,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以才丰产结硕果,稻香浓郁溢三湘。一代又一代作物科研工作者躬身田野、传承接棒之态,呵护培育“一粒良种”,精心培养“好苗子”。从课间到田间,从实验室到乡间田,无数“好种子”“好苗子”让农业更具旺盛的生命力,让农村具有更长足的发展,让农民对作物丰收充满更多期待与喜悦。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