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这里的窑洞仿佛在讲述着老一辈革命家奋斗的故事。“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些话语穿越历史长河,依旧振聋发聩。
1944年秋,习仲勋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提出深刻论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句朴实的话语回答了“党的司法工作是为谁服务”的根本命题,至今仍是指引检察工作的精神灯塔。
过去司法工作要“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如今,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检察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出案卷、走出办公室、走出检察机关。
在陕西,以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基点,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线上进入城乡社区,线下进驻综治中心”的基层“双进”工作,努力实现检察履职快响应、为民服务零距离、监督触角全覆盖。
“走出去”,究竟能看到什么?“双进”,进的是哪里?近日,本报“法治中国行·高质效办案在基层”采访团队走进陕西,在综治中心、基层检察院、当事人家里、田间地头、案发现场……与不同的人们对话,触摸司法为民最真实的脉动。
赓续红色基因
践行“人民检察为人民”
“陕西是一片红色沃土,也是党的检察事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陕西调研检察机关进驻综治中心工作情况时强调,综治中心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平台。检察机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政法委统筹指导下,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
如何做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陕西,答案深植于对红色基因的挖掘和传承。探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这一深刻论述历经八十余载,其时代价值愈发璀璨。
检察机关在服务群众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基层工作触手,难以有效保障基层群众诉求及时充分实现。为突破这一困境,陕西省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法治服务新路径,自2023年起,以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线上进入城乡社区,线下进驻综治中心”的检察职能基层拓展工作,简称检察“双进”工作。
如今在绥德,“说事堂”家喻户晓。“说事堂”是什么来头?就是让群众遇到问题有地方“找说法”、发生矛盾有平台“来评理”,它是近年来绥德县满堂川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镇、村综治中心创新建立的一个化解矛盾平台。

陕西省绥德县检察院干警折波伟向记者介绍“说事堂”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情况。
绥德县检察院干警吕如霞、折波伟便是“说事堂”的“说事员”。在他们的工作笔记中,记载着在16个行政村“说事”的点点滴滴,从贷款纠纷到离婚诉讼纠纷,从交通事故纠纷到邻里矛盾引发的涉法涉诉案件……每一页都是老百姓的揪心事。进驻综治中心以来,绥德县检察院已化解11件民事纠纷、15件行政争议,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20余万元。同时,该县检察院深化12309检察服务职能,2022年以来,办理司法救助案件86件,帮助51名困难妇女、16名困境儿童重燃生活希望。
追溯陕甘宁边区检察发展历程,检察与审判制度一脉相承、密不可分。抗战时期,时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分庭庭长马锡五同志经常携案卷下乡、深入群众、就地办案,将审判和调解相结合,他的工作方式被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的宝贵经验。

陕西省延安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任鹏飞向记者介绍该院设立的“马锡五式检察为民工作室”。
“我们认为传承和发展马锡五工作法,是将其中的为民情怀融入检察工作。通过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办理、带案下访,走出机关、深入乡村,做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延安市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任鹏飞向记者介绍了该院2024年设立的“马锡五式检察为民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2024年以来,延安市两级检察机关通过“双进”渠道获取法律监督线索263件,办理支持起诉农民工讨薪案件84件,追回欠薪171万元,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301件307人,以更及时高效的司法保护回应群众期盼。
在7月17日陕西省检察院举办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检察工作中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陕西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旭光强调,要从“马锡五审判方式”中深刻感悟司法工作坚决服从党的领导的政治底色、“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为民情怀、脚踏实地为人民司法的务实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积极推动“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检察工作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变化的是服务形式
不变的是为民本质
检察“双进”工作中,政策会不会一直“走在路上”?服务会不会“停在嘴上”?在靖边县,记者见到贾女士时,真切感受到从“线下”到“线上”,变化的是服务形式,不变的是为民本质。
见到贾女士时,她开着一辆红色的农用三轮车,在干完农活回家的路上。看见靖边县检察院几位熟悉的检察官,她很高兴地说:“又见面了,你们为我的事跑了好几趟了。”
因为自家承包的土地地界纠纷,贾女士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我要找回属于我的公平。”对贾女士来说,土地是她的命根子,是她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家业”。靖边县检察院受理贾女士的信访控告后,由该院副检察长胡晓梅包案办理。
“一个农民,出门很艰难,钱都花在路费上了,吃也舍不得吃。”因为离县城路途较远,60多岁的贾女士近年来四处奔波递交材料,光路费就花了近万元。然而她一年种地的收入也不过三四万元。
“检察官跟我说,‘别跑了’,让我少花钱。”贾女士告诉记者,后来村里有了视频系统,她可以通过视频和检察官对话,再也没有因为这个事四处奔波了。她是“‘线上’进入城乡社区”的真正受益者。
通过检察“双进”,检察官不仅能够更深入地走进基层、走进案件现场实地调查,争取矛盾纠纷化解跨部门协作支持,更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当事人不用跑。
为解决贾女士的问题,靖边县检察院组织召开上门听证会,将听证会“搬”到该县司法局海则滩乡司法所矛盾化解室,并结合检察“双进”工作,邀请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听证。最终双方一致认可检察机关听证意见,听证员结合乡俗民情释法说理,这起长达10年的信访案件终于彻底化解。
贾女士带着记者来到涉案地块,记者看到,清晰的分界线已然划定,被侵占的林地也正在恢复生机。一桩心事了了,贾女士的生活回归正常。“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感到很幸福。”与检察官、记者道别后,贾女士开着三轮车缓缓驶向家的方向,继续投入到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中去。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检察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延安,检察“双进”不仅有效助推基层治理法治化,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甘泉县检察院的“樊九平工作室”便是一个生动例证。“主要在民事纠纷、矛盾化解方面,融合检察力量和调解手段,效果很好。”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介绍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此前参与的一起刑事案件背后的矛盾化解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樊九平向记者介绍参与检察机关矛盾化解工作情况。
跟随樊九平和检察官的脚步,记者来到当事人家中回访。“杨叔、婶子,给您两口带了新衣裳和新鞋。”甘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文晶递过一个布袋。院子的角落,还残留着去年那场悲剧的印记——2024年6月,同村李某的玉米脱粒机正是在这里作业时突发漏电,夺走了在场帮忙的杨某的生命。
“我娃最孝顺了……”摩挲着新鞋,杨母声音哽咽。韩文晶立刻握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樊九平也拍了拍老人的肩头。待老人情绪稍缓,樊九平向记者讲述:“事故发生后,两家人都慌了神,没及时报警,现场被破坏得厉害。等矛盾激化再报警,情况已十分棘手……”
“得先把事儿说清,才能把心结打开。”韩文晶说,“我们接到公安机关商请介入的通知赶到现场时,两家人正在争吵。死者家属哭喊着要说法,李某则一直说自己并非故意,一时间争执不下。”
检察官没急于下结论,而是创新采用“场景重现+专业鉴定”模式,引导公安机关进行模拟侦查实验,通过模拟事故场景多次复现作业流程。经科学严谨的证据链构建,最终用鉴定报告明确:玉米脱粒机漏电为直接致死原因。
真相明了,更难的是解“心结”。韩文晶知道,单纯的司法裁判难以真正化解这起矛盾,背后涉及复杂的乡土人情。黄土高原上的邻里情分,远比法律条文更牵系着往后的日子。
甘泉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双进”工作优势,积极引入各方力量参与调解,樊九平便在其中。这位曾经的陕北说书人,用地道的乡音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我先拉李某到一边,用咱陕北话跟他说道理;转头又跟杨某家属唠家常。”樊九平回忆道,“检察官把电气工程师的鉴定报告摆出来,调解员帮着算赔偿明细,村干部讲村规民约……几轮下来,双方气顺了,心也近了。”
最终,经过多轮调解,双方达成和解:李某多方筹措,向死者家属支付合理赔偿款;杨家感受到其真诚悔意后,出具刑事谅解书。后续司法程序中,法院充分考虑和解情节,依法对李某作出从轻判决。
何为高质效?蹲在一旁抽烟的杨某舅舅用最朴实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案子办得公道!没让两家成仇人,检察官还常惦记着我们,比亲人还亲。”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就是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的公平正义。
科技赋能检察“双进”
深度融入“智慧大脑”
各级综治中心的互联互通,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法治与科技带来的高效与便捷。
在神木市综治中心,长达15米的市域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显示屏实时滚动显示该市网格概况、人口概况等信息。这个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大脑”凭借三维建模、AI预警等前沿科技,成功打破传统治理的数据壁垒,构建起“一网管全城、一屏知全域”的高效模式。
检察工作深度融入这一“智慧大脑”,成效显著。在办理的一起求职诈骗案件中,神木市检察院依托综治中心的数据赋能、部门协作机制,对全市同类案件进行系统摸排分析,并据此精准开展普法宣传,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综合治理效果。

记者在陕西省神木市综治中心向检察官了解市域社会治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
“检察‘双进’工作与综治中心各项职能高度契合。”神木市检察院检察官向记者介绍,在公益诉讼线索挖掘、检务协同处置、数据共享支撑、法律监督嵌入方面均能做到同频共振。该院通过深度融入综治中心,不仅为提升市域治理效能贡献检察力量,也充分享受到综治中心带来的科技赋能与平台支援。
科技赋能的触角正延伸至更具体的服务场景。在泾阳县检察院,检察官向记者现场演示了该院自行研发的“泾检云调解”小程序。通过该程序,身在异地的纠纷当事人和调解员使用手机就能“面对面”沟通。据该院检察长张雅茹介绍,此类“云端”调解已成功化解跨区域矛盾12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10天。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检察院检察官演示“智护云平台”功能,向网格员了解近期基层综治情况。
在西安市长安区检察院,检察“双进”则以“网格+检察”模式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该院建立的“智护云平台”,与区、街道、村三级综治中心实现互联互通,形成“大数据采集、云中心分流、案件线索整理、部门案件办理、平台整改验收”的工作链条。
陕西省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陕西省市、县(区)两级检察院已全部进驻当地综治中心,500余名检察干警采取常驻方式,面对面为群众提供检察服务。今年以来,陕西省市、县(区)两级检察院依托“双进”平台收集检察监督线索2237件,推动化解矛盾纠纷1102件。其中通过综治中心接收信访事项1003件,依托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632件。
2024年11月,中央政法委对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年3月,又专门召开现场推进会,提出了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目标和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要求,并明确了方法路径。
在陕西省检察机关,记者看到了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的检察“双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检察官进的是更广阔的办公空间,检察工作进的是更广大群众的心坎。
筑牢基层矛盾化解法治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
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
付浩
陕西省检察机关实质性入驻综治中心接访,好比医生“坐诊”;下沉社区、企业等一线开展流动接访、带案下访,就像主动“出诊”。这两种工作模式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让检察官真正走出去、沉下去,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打通了法律监督与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检察机关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开展“双进”工作,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服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举措,让检察职能和综治中心的信访、调解等职能配合衔接更加密切,能在疑难复杂涉法问题的化解上更大限度发挥作用,更深层次融入到矛盾纠纷法治化解中,有效减轻了群众诉累。希望检察机关始终站稳站牢人民立场,促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以检察力量更好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来源:检察日报 记者:闫晶晶 陈丽琼 郝雪 王福兵 视频:郭威 解煜楠 图片: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