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从一次“便宜的融资”看重庆国企改革的资本路径

时间:2025-07-14 20:4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近期,重庆地产集团成功发行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票面利率创中西部地区最低。在房地产整体下行的行情下,重庆地产集团还能通过地产抵押融到资,价格还这么低,令人吃惊。

如果把它放在重庆国企改革三攻坚一盘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其意义就更不简单了。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它揭示了国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独特优势,并为改革的下一步指明了务实的方向。

首先,这次成功融资,深刻诠释了当前资本市场的精准分化逻辑。

当前市场并非笼统地看空所有地产相关领域,而是表现出高度的精准分化。资本正在用价格和流向,严酷地筛选资产。重庆地产集团此次融资的底层资产,是其旗下的商业地产项目。

虽然尚无法得知这些资产的更多细节,但资本市场以2.08%的超低利率和高达2.7倍的认购倍数,我们不难推断,这些资产被专业投资者判断为能够产生稳定、可预期现金流的优质标的。这是任何资产证券化产品得以成功发行的逻辑基石。

更为关键的是,此次融资并非仅依赖资产本身的信用。重庆市地产集团提供差额支付承诺及流动性支持,这意味着地产集团以整个企业的信用为这笔融资进行了兜底,为投资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二重保障。因此,投资者信心的来源,是优质资产未来现金流与大型国企主体信用的强力叠加。在当前避险情绪主导的市场中,正是这份强大的国企信用,成为了压低融资成本、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压舱石。

其次,它为重庆国企改革“一盘活”,提供了一份可复制的操作手册。

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行动,而非口号。重庆地产集团的此次实践,回答了如何将沉睡的资产唤醒为流动的资本。它示范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不必急于变卖资产,也无需过度依赖传统的贷款渠道,而是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专业工具,将资产未来的收益权提前变现,一次性获取推动发展所需的低成本资金。

这不仅是一次财务操作,更是一次思想上的破冰,推动国企从传统的资产保管员角色,向现代的资本运营者转变。通过这种方式盘活来的资金,可以用来置换高息债务,直接服务于瘦身健体的攻坚任务;也可以投入到新的发展项目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这正是“盘活”服务于“攻坚”的题中之义。

如果以重庆地产集团此次融资为范例,展望未来,重庆国企应如何走好这条资本路径?

笔者认为,第一,重庆国资体系内,持有类似具备稳定现金流资产的企业不在少数。相关部门应牵头系统性梳理家底,建立可盘活资产资源库,为更多国企运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提供指导和支持,将个例的成功转化为普遍的实践,形成改革的规模效应。

第二,资本市场的工具是双刃剑,成功运用它的前提是专业。国企需加快建立或引入懂金融、懂资本、懂风控的专业团队,确保融资行为的规范透明,避免因盲目操作而引发新的风险。必须清醒认识到,融资成功的基础是做好主业,持续产出优质资产,这是任何金融创新的根本。

第三,盘活资产获得资金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用好这笔钱。资金必须服务于国企主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战略布局,要防止脱实向虚。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把国企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

总之,重庆地产集团的这次CMBS发行,是市场逻辑与改革需求的完美契合。它不仅为重庆国企改革注入了宝贵的资金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条利用自身优势、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自我革新的有效路径。这条路,值得走稳,也值得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