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想科研,学生要就业:大学资源错配何解?

时间:2025-05-23 02:15:00

近日,与几位高校朋友小聚,聊起当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整体生态。

w女士是某高校地理系主任。她吐槽说:“我们学院的地理科学系开设了两个班,一个是师范班,一个是非师范班。这几年,很多非师范班的同学要求我们老师给他们上师范班的课程,很多非师范班的同学要求转去师范班,结果是冰火两重天,非师范班冷冷清清,师范班人满为患。”

“你们设置师范班和非师范班的本意是什么?”我问她。

“师范班当然是优先就业,非师范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术兴趣,希望他们将来更多可以加入科研队伍。”w说。

“那非师范生实际的考研人数多吗?”

“不太多,很多同学对科研没有啥兴趣,就想早点就业,所以都想转去师范班。”w露出一脸的无奈。

不难看出,学生的目标很明确,非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师范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以广东为例,师范类本科生或许在广深等珠三角城市的学校找工作有不小的难度,但去粤北、粤西、粤东等非珠三角地区谋求一份中小学老师的岗位,还是相对容易的。

不过,随着新生儿肉眼可见地锐减,未来若干年,各地幼儿园、小学的孩子会锐减,部分家长与同学对于小学教师这一行业的刻板印象——稳定、持久,恐将发生巨大变化,学龄孩子少了,对老师的需求必然减少,小学教师的岗位竞争必然异常激烈。

依我之见,问题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学校及老师的想法,与家长及学生的想法不尽一致。在985、211、双一流等高水平大学建设浪潮下,很多大学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与发达城市的大学对于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战趋于白热化。别说985、211、双一流等高校,就是w女士所在的非双高校近年来也是动作频频,花大力气、斥重金广纳人才。这些新进人才要么是全球范围内招纳来的领军人物、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动辄有“院士”“杰青”等显赫头衔,过来的通常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个专业团队,要么是从全球各大学毕业的青年才俊,也即“青年海归”,他们对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英文写作及发表非常熟悉,不少人一进来就被聘为“副教授”,甚至“教授”。

一所高校发展得好不好,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主要取决于高校获得的高等级项目有多少,拿到(到账)了多少科研经费,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斩获了多少高等级的奖励。在这种目标导向下,很多高校的人才尤其新进人才的核心工作甚至全部工作就是报课题、写论文、报奖。对于教学,他们相对更擅长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过传帮带等方式练就学生的科研能力。

但部分家长与学生不这么想,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笔者每年都会接到无数个电话,收到无数条短信,“姚老师,我的孩子马上就要填报高考志愿,您建议填个什么专业,以后可以更好就业呢?”很显然,他们更在乎更看重的是就业。很多学生对于科学研究,如实说,兴趣不大,或根本不感兴趣。

大部分在读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也并非科研,“老师,我只想顺顺利利毕业,您不要对我要求那么高,说白了,我就想拿到研究生的文凭”。持类似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很显然,他们考研,不是说自身有多么想读研、读博,更多是为了拿到硕士毕业证、博士学位证,为的是日后进一些相对好一点的单位之前,手上有高学历这块敲门砖。

这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资源错配,也即,不少高校老师的优势在于培养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但不少学生志不在此,我对做科研没有兴趣,我只想早点毕业,早点找个工作。

其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陈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当下,师范生更容易就业,这是事实。那么,为何非师范生那么难就业呢?从归因看,很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不是社会岗位所需要的,或社会上需要及看重的一些素养与能力,毕业生并不具备,至少不完全或充分具备。这必然对部分大学的定位提出严峻考验。

高校一味重视科研,或一味重视老师的科研业绩,对学生的培养不重视,对日常课堂不重视,老师更擅长做科研,而相对不擅长日常教学,更擅长理论输入,而对日常实践浅尝辄止。抑或,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几年不变,课堂教授的内容还是几年前甚至几十年不变的东西,所谓的PPT只是把封面改个日期,里面增加几个案例,殊不知现在已经步入瞬息万变的AI时代,那一套知识结构与体系早就过时了。抑或,有些大学老师全心全意呆在办公室、实验室或图书馆撸paper,对市场与企业漠不关心,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企业更欢迎具备怎样品质与能力的学生,一无所知,甚至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清高姿态。试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达致轻松就业?学生的就业率如何提升?

迫在眉睫的事在于,精准分析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与挑战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提高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必要情况下,请外援,邀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进大学、进课堂,传经送宝,以更加务实的方式培养社会所需之人才。

部分学生转专业不是问题,部分学生看不到未来师范生前景不一定阳光灿烂也不是问题。学生的选择没有问题,有问题的、需要反思的反而是大学及大学老师:真正有志于从事科研活动的同学有几何?你指望所有人都做科研吗?科研能无条件地凌驾于就业吗?

什么是大学?本质目标恐怕还是培养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所谓的科研,当是其次的事,次要的事。如果反过来,我以为存在主次不分或主次不明之嫌。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