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张钟文

【编者按】新闻有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

“特别鸣谢一起成长的你们。”刚刚过去的6月,陆佳丽很开心地在朋友圈晒出毕业那天穿着学士服的照片、毕业证、学位证和一大堆荣誉证书。之前,她就读于浙江树人学院家政学专业,是浙江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之一。
家政服务业是非常缺人的行业,养老、育幼等领域家政服务需求正在持续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去年11月的新闻发布会中透露:初步估算家政用工缺口超过2000万。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高学历、科班出身的家政人才走上岗位,这个曾经主要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退休再就业职工招聘的行业,正在发生重要的改变。
详情点击>>
潮声丨毕业即就业,浙江首批家政本科生一抢而空

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
放大家政学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涟漪效应”
“你们有多少毕业生,我们都要了。”浙江树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家政学系首届毕业生临近毕业的前几个月,就有多家家政机构向系主任陈乐敏“预定”毕业生。作为浙江首个家政学本科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之一,陆佳丽还记得4年前被家政学专业录取时的情景,父母并不理解:“好不容易上个本科,难道以后去当保姆吗?”4年后的今天,她的妈妈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这是非常有前景的专业。”
从“难道以后去当保姆吗?”到 “这是非常有前景的专业”,认知的深刻变化,背后是家政学本科迎着偏见,对接上时代、社会需求风口,乘风破浪、站住脚跟的客观事实。它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度联动的生动注脚。
老龄化社会加速推进,家庭“小型化”已成趋势,高质量的家政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传统家政行业长期存在“低技能、低保障、低尊严”的困境,难以满足现代家庭对健康护理、科学育儿、智能家居管理等系统性服务的期待。家政学本科专业的设立,正是对这一社会痛点的精准回应。它并非简单培养保姆,而是构建起覆盖家庭服务生态的学科体系:从家庭照护到家庭营养学,从智能设备应用到法律伦理规范,学生既需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人文关怀与创新思维。这种“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培养路径,让家政服务从经验依赖走向科学赋能。
很有可能,越是有偏见的地方,发展潜力越大。有人认为家政服务“低人一等”,有人质疑其“就业前景堪忧”。但浙江树人学院的实践却给出了有力回击:首届毕业生尚未毕业即被多家家政机构“预定”,印证了市场需求与专业价值的高度契合。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一个教育真谛:专业是否“高大上”,不在于名称的华美或学科的冷热,而在于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需求。当人们对某些专业趋之若鹜时,家政学本科却以务实姿态锚定民生痛点,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社会价值共鸣的赛道。
从“不被看好”到“供不应求”,它提供的高校专业设置发展启示录“一样有价值”。当前,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陷入“跟风热”与“淘汰焦虑”的怪圈。既盲目追逐热门领域,又过度迷信传统学科。家政学专业的突围之路表明,真正有生命力的专业必然扎根于社会需求的土壤。要打破学科壁垒:要鼓励跨学科融合,要鼓励“无中生有式创新”,要用社会和市场来检验培养成效,打造复合型、面向未来的人才。
家政学本科的崛起,本质上是高等教育主动对接外部需求、破解民生难题的缩影。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标榜“高大上”,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学生找到发光的舞台。社会的进步也不在于否定传统职业,而在于与时俱进、迭代涅槃,用专业精神助其破茧重生,赋予其尊严与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